如何接觸一門新外語? — 目的篇(上)

Claire Chung
Apr 17, 2022
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

純粹是自己興趣,又因為身邊有許多愛好語言學習的朋友,也想尋找更多志趣相投的同好,拋磚引玉分享一下。不想聽我碎碎念的,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進入正題。

學過幾種語言,但真正一直在使用的,大概就中英日。中(粵普)英可算是native吧。日文嘛,每天聽讀也轉眼間十數年了(歲月催人!!),沒字幕的新聞、動畫、劇集和YouTube影片都聽得很自然,小說書籍也更早開始可以輕鬆閱讀。寫的話,一般可在三者之間寫作翻譯,日文需要點參考輔助。但說這方面嘛,本來自己說話的起跑線就在人後,說來話長,不過透過不同練習、改善心理因素、矯正口腔結構等,現在即使還在努力進步,已經大大改善了。 不過因為主要學習由自己讀讀聽聽而起,大學雖然副修了日語,但人不在日本,旅行機會不多(沒時間更沒錢,哭哭🥹),一直太少練習機會,就算明明聽得懂,應對時總是說得卡卡的,甚至可能腦袋轉不到正確或自然的句子去。還好日本朋友們都始終非常包容。 其他的就荒廢已久了。

近日,作為生活調劑,不想把自己的興趣半途而廢,有了以下語言目標:

1)想精進日語

2)想重學法語

目前缺乏金錢和時間資源,兩者都是網上學習。日語看不同YouTube頻道, 法語則在用Duolingo。不過,比起自己的近期學習,這次更想分享一般的語言學習方面的心得。於是,按照個人經驗和感想整理出一些要點,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。事不疑遲,我們進入正題啦:語言怎麼學。

學習目的

做任何事也好,首先需要一個目的。就像多國語言者(是數以十計的多!)Steve Kaufmann 也說過,這個目的必須是為了自己的,因為我們的大腦做覺得享受的事情時最有效率。

我認為要學一門語言,並沒有錯的目標,只有方法與目標不符

我會將目的分成以下幾類:

  • 💪 挑戰類:為了鍛鍊腦袋,不刺激一下很無聊 / 走出舒適圈 / 鍛鍊堅持
  • ✈️ 旅遊類:認路 / 點菜 / 買東西知道內容、價錢 / 了解文化 / 認識新朋友
  • 😍 欣賞類:為了讀詩 / 聽歌/ 看戲
  • 🏠 生活類:旅遊進階版 / 在外地獨立自理 / 和外國伴侶甚至其家人生活
  • 👩‍💻 工作類:應對客戶 / 文書處理 / 公開演講 / 傳譯 / 策略 / 演藝 / 傳教
  • 💯 應試類:公開試或GPA拉分 / 取簽證 / 考取入學或工作資格

可能大家已經看到了,即使屬於同一大類,也有不同技巧重點。涉及相似技巧的,也有不同的程度要求

說到挑戰,就是給自己一個難關,然後衝過去。可以是純粹多接觸幾種語言,看到文字不會皺眉頭,或者成為某文化的研究大師各種。其中一樣常見的,是走出自己的思想框框,開拓視野 👀,見識世界。語言學中最經典例子之一,是「彩虹有幾色🌈」?科學上,我們知道可見光是一個波長約400–700 奈米的連續電磁波頻譜,但是每種語言都會將他們看到的分成幾種顏色。中文常說「彩虹七色」,有些語言卻只有兩三種描繪顏色的字詞。(也可以看看這裏這裏。)認知學家Lera Boroditsky 曾在一個 Ted talk 中分享了語言如何深遠地影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。世界上大概有七千種語言,代表了許多種思維模色。你能想像如何不分左右,永遠只使用方位嗎?(我現在東邊的手好酸。)這是個很有意義的演講,建議大家都去聽一聽。除此之外,已經下定挑戰的,都知道目標,只在尋找方法,所以我們來直接看看其他類別。

旅遊的話,其實如果全程由導遊帶領,很多時候可以一點外語也不用學,專注享受你喜愛的部分 💓 就可以了。例如是食物、運動和打卡景點,記上幾個單詞發音就很不錯了。但如果想來個深度遊,探索一下旅遊書外的景點,或者自由自在的自駕遊,那麼至少需要認認字符,或者記一下怎樣打招呼和問路,預備比手劃腳的和當地人來點溝通。熱愛當地文化嘛,那大可能已經進入其他類別,尤其是欣賞類了。

欣賞文化,要看看是哪類了。我的日語之路,基本上始於聽歌。好奇歌詞,找到幾個不同來源的日中翻譯比對。不甘空耳,看着羅馬音唱,再想直接讀日語原文,背誦默寫假名、學發音,再記漢字。覺得不同翻譯有出入,或者有時怪怪的,想自行翻譯,又想看懂動漫,就去學文法、學意思。找了一本大新書局的《完全掌握文法問題對策 日本語能力試驗》讀文法。公開試後的悠長暑假下來,竟開創了這日語新世界,後來在原畫以外直接放棄下載字幕。而填詞有曲韻限制,動漫有各種非日常主題和角色口癖。如果看的是電視劇,可能更接近日常口語。而我們也可以想像,Netflix美劇中夾雜的俚語,和Discovery Channel正經八百的旁白,到維多利亞時代的莎士比亞劇目的英語,是可以大相徑庭的。以日語為例,如果研究像《萬葉集》一類古典,首先當然要有相當程度的現代正規日語水平,才有能力閱讀和分析相關研究,以掌握基礎背景及進一步探索。況且,古語文言只有文獻可從,如果有其演化過來的現代存活語文作佐證推敲,更能事半功倍。要是欣賞的是潮流,就得對大眾時尚文化有更敏銳的觸覺。大學時選修了一課日本語言文化基礎導論,論文寫了有關「若者言葉」,意思是「年輕人的用語」,在香港叫「潮語」。但因為有建議討論範圍,不僅論及的用語早已變老,「若者言葉」一詞自身已帶一股「昭和味」了。近年更多會說「流行語」,還會每年年末以投票調查選出當年的新詞和流行語呢。以時裝化妝為例,簡單如顏色配搭, 比起說暖色系和寒色系,更會說イエベ・ブルベ (イエローベース・ブルーベース;yellow base / blue base)。其意思也似乎由單純的冷暖色,變成是否與冷暖色相襯,又變成更會同時考慮明暗度的整體感覺,與冷暖色的意義逐漸分拆。現在又另外流行春、秋兩系顏色分類。當然,如果說Twitter流行hashtag,可是隨時變動了。不論是文學、劇目、畫作、音樂、建築、歷史、科技,都有其比起解決生活實用問題,愈是希望了解自己所欣賞的事,愈需要更深入理解相關語言。就只等我們去發掘。懷着熱衷的欣賞,可能就會進而前往當地生活、工作了。

篇幅太長,且看下回分解。

--

--